生命兑换-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叶奇除了车站之后,便乘坐着一辆城乡三路公交往金沙村方向而去。
金沙村,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因其与海接壤处乃是一个由金沙铺就的月牙形海湾,故此得名。
公交驶出城镇地界,上了一段坑洼不平的泥路。路面依旧是那麽地颠簸不堪,让叶奇这个离乡许久的游子,产生了感怀的情绪。
车很快到了村口。
其实在这个群山环绕的世外桃源之中,不仅仅只有金沙村一个村庄。在它的北面和南面分别有一个上闸子村和下闸子村,这两个村庄也同在这片被群山环绕的冲积平原上。
叶奇小的时候就常听老人们说起,在很久很久,久到大家都不知道是哪个年代。那个时候这里还是一片浅海,人们都住在山那边的城里。
有一次,一群躲避兵荒的难民逃到了城里,结果被城里的军队赶了出去。
无家可归的难民们只得继续往东走,千辛万苦翻过了山丘,到达了山的另一边。他们发现这里竟有一片地势缓和的平原,十分适合耕种。
而且山中有野果野兽,海里又能捕到各种海鲜鱼类。
于是这些难民在这里安了家落了户,自给自足过着桃源般隐世的生活。
先不管这个传说到底经不经得起考究,单说这里的风景就不是生活在城里的人能够想象的。
叶奇踏足于沃野之间,感受着四周盎然的生机。
这里有着成片的稻田,因为远离海岸,海水无法浸透至此,所以并不用担心会出现烧苗现象。
村民们有了平坦肥沃的土地耕种,自然就不回去开垦山林。如此也就保护了周边物种的多样化,使得这里始终保存着原始的生态气息。就算是科技发达如斯的当下,金沙湾依旧是个未被开发过的世外之所。
“咦,这不是叶家娃子嘛。”
叶奇正感受着田野风光无限好,却闻得粗狂的声音伴随着柴油机的噪音从身旁传来。
转过身才注意到一辆农用拖拉机停在路边,驾驶位上坐着一位面相敦厚朴实的中年农民,他正憨态可掬地笑着。
“原来是张叔啊,您这是刚从集市那头贩菜回来吧。”叶奇所说的集市,指的是金沙湾近几年才出现的蔬菜集散场所。
为何在这个远离城市的地方会有这样的集市呢?原因都要从最近几年人们最为关注的食品安全说起。
话说,最近几年不是三聚氰胺就是地沟油,不是转基因撒农药蔬菜就是打了激素的催生肉。那些个有钱有权的大老爷阔太太们,当然是不会去吃这些不安全的东西。
那怎么办?不吃就得饿死!
后来他们发现了,想要吃到放心安全的绿色食品,就只能到那些从未被开发过的深山老林去。
只不过那些养尊处优奢华惯了的老爷太太们,又怎能习惯山间这种交通不便的生活?
以前课本上有句话叫做‘办法总比困难多’。
这年头不是总讲究代购嘛?于是乎,这群人专门花钱雇了一批人,让他们在全国各地的农村收购纯天然绿色食品。
而这位张叔便是近几年承包了几亩田地,专门做起了种植纯天然绿色蔬菜的行当。
“哎,你们叶家兄妹可都有出息啊,一下子就出了两大学生。哪像我家狗蛋儿,只能窝在这山坳子里。”
张叔的这种哀叹属于人之常情,父母总是洗完自己的孩子能更有出息些。
“呵呵,张叔你有所不知吧,现在的城里人可都在羡慕咱们这些乡下户口的呢。只是自从新土改之后,农村户口迁往城市容易,不过想从城市签到农村可就难咯。”
“啊,还有这种事?难道那些城里人脑袋都傻了不成,我们这种山沟沟有什么好的?”在朴实的农民心中,总是有一个向往城市大都会的梦。
这可能就是钱钟书笔下的围城效应吧,农村的挤破头想往大城市钻。却哪知道看惯了浮华的都市人,更向往的是安静悠闲的世外生活。
“傻不傻我不知道,但这一切都是事实。要不是国家政策放在那,说不准我们这儿已经人满为患了。”
张叔愣愣的盯了他半会儿,才笑了一声道:“哎,咱不说这个了。你倒叔的车上来,咱在你回去。”
叶奇挠了挠头道:“那就麻烦张叔了。”
“嘿~~麻烦什么,都乡里乡亲的。”张叔表现得朴实豪爽,毫无做作之意。
叶奇坐到了农用拖拉机上,问道:“张叔,下午三个村是不是还要组织人去捕鱼亲丰收啊?”
“那当然,你又不是不知道,每年的中秋咱金沙湾都会集体出海捕鱼,这时候的鱼虾最是肥美。”
中秋渔获那是金沙湾的传统活动,每年的这天下午,三个村会聚首海边,挑选出精装青年男子集体出海捕鱼。
这么做一是为了庆祝五谷丰登,二嘛则是三个村之间的较量,比一比这年当中哪个村的小伙儿最壮实。而且捕鱼最多的那个小伙儿,说不定还会被某些大姑娘小媳妇儿看上,这般顺带着青年们的终生大事也就一并解决了。
张叔好意提醒道:“我说叶家娃子,你要不要也去参加今年的捕鱼活动?说不准就被哪家姑娘看上,这样你爸妈就不用整日为你操心了。”
“呵呵,捕鱼的事儿,我看还是算了吧。二叔你又不是不知道我那两把子力气,哪能捕得上鱼啊!不被鱼给捕了去,已经算是谢天谢地了。”
叶奇这么说并不是谦虚,虽然他有两倍于常人的力气,但捕鱼这种事可不是光凭力气就行的。最关键的还是经验和技巧,没有这两样就算力气再大也不会捕到多少鱼。
两人闲聊间,拖拉机已经驶进了村子。而他们的屁股后面早就跟了一群顽皮捣蛋的孩子,正追着拖拉机嬉笑玩闹。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四十章 丰收庆典
更新时间2013…4…13 20:30:37 字数:2614
“老哥老嫂,你们瞧谁回来啦。”
张叔将拖拉机停到了叶奇家屋前,下了车兴致高昂地上前敲响了院门,那劲头比自家孩子归来还兴奋。
“来了来了,我说老张你瞎叫唤什么呢。”张叔应门没多久,就听到里面传来一段充满善意的声音,院门也随之打了开来。
“妈,我回来了。”
叶奇就站在张叔身旁,当门打开之后,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门后的院落里。她不是别人,正是叶奇的母亲罗淑英
“小奇!儿子你可算回来了!”开门的罗淑英微微一愣,当看清楚说话之人时,那种激动与喜悦溢于言表。
叶奇望着眼前略显沧桑的母亲,带着惭愧道:“妈,儿子不孝,一年来都没回过一次家。”说完,深深鞠躬以表达心中的歉意。
“孩子,别说这些,只要你心里有爸妈就行。”罗淑英轻抚着儿子的脸庞,初见时的那估计情绪还未平定下来。
因为还有外人在场,她不得不控制住有些泛滥的情绪,对着张叔笑道:“不好意思老张,让你见笑了。要是你现在没事儿的话,先到屋里来坐坐。”
张叔憨笑道:“不用了大嫂,待会儿我还得去给我加那兔崽子鼓劲儿呢。今年可是个丰年,要是那小子在庆典上能捕回来条大鱼,说不定还能顺带着捞上个老婆,这样就不用我再给他操心了。”
“那咱也不矫情,待会儿我们一家子也过去给你家娃儿助威。”罗淑英笑容满面的对着已经上了车的张叔道。
“那就先谢过嫂子了,你先跟娃子聚一聚,离庆典时间还有一会儿呢。”言罢,张叔开着拖拉机离去。
“在外面受了了吧?你看你,比上次瘦了有一大圈呢!快进屋吧,你爸还不知道你回来了呢。”
由于叶奇的回归,罗淑英可是高兴的不得了,忙拉着他进屋。
************************
中午午饭过后,各家各户男女老少统统走出了家门,来到金沙湾那片金黄与蔚蓝相接的海滩上。
这里聚集的不光只有金沙村的村民,上下闸子村的也都聚了过来。
中秋这一天,对三个村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老人们的传说中,古时候海边经常会有倭寇出没。每当丰收季节,海寇们就会聚群来抢村民的粮食。为了保住果实不被夺走,村民们都会提前将粮食收起入仓。并且在群盗来袭时,组织各村精壮道海边抗击敌人。
久而久之,秋收时节在海岸边聚集已成了三个村村民们的习惯。于是,后人为了纪念那段抗倭岁月,就将中秋定为他们的庆典之日。
此时海边已经聚集了不下千人,那些个要出海的青壮年们,正在加紧时间修缮各自的渔船。
叶奇一家走近村民们的聚集点,却有一位风韵犹存的中年美妇款款迎面而来:“哟,这不是叶家的才子嘛,啥时候回来的?也不来婶这边坐坐。”
“哎,看月妹你说的,我家小奇也才刚刚进过家门。要不是今天中秋,估计这小子还不肯回来呢。”罗淑英热情地上前应道。
中年美妇名叫文月,算是当年金沙湾里的第一美人儿。
只见她拉着罗淑英的手,走到一旁低声道:“我说英姐,你家小奇和我家那丫头都老大不小了,是不是该撮合撮合他们那个啥了。”
“哎~~”罗淑英叹息一声:“你又不是不知道我那儿子的脾性,要是不经过他同意乱定亲事,说不准又是一年不会一趟家。再说,你家紫英是京城大医院的主治大夫,我家那小子哪配得上啊。”
“你们两个女人家在瞎嘀咕什么呢,那边庆典就要开始了,还不快走。”叶奇的父亲叶志成过去喊道。
“知道啦,知道啦。我们女人家的谈话你都要管,真是啰嗦。”罗淑英给自己的丈夫抛了个大大的卫生眼,也不管这父子两,拉着文月往人多的地方走去。
海滩边上,一个个壮实的小伙儿打着赤膊,拿着工具对自己的渔船进行最后的检修。
“大家安静,先听我说几句话。”
金沙湾三个村的村长同时来到了人群中央,带头的金沙村村长王长海伸手向下压了压。
待众人皆安静下来后,他才慢条斯理的说道:“今天呢,是八月十五,也是咱金沙湾的丰收庆典。千百年前,祖先们为了抗击海寇英勇无畏。而今,我们为了缅怀先祖,我们三个村儿的人聚在一起,选出精壮之人出海捕鱼。哪个村捕到的鱼又大又多,那么这个村就是今年庆典的胜利者。待到明年开春,这个村将多得到三分之一的耕地。”
“好~~”
虽然每年庆典开始前,村长都会将同样的话复述一遍。但村民们却像是头一次听说,个个卖力叫好,那三分之一的耕地可是个极大的诱惑。
叶奇身处其中,感觉像是回到了童年时代。
那时候除了春节之外,最期待的就是中秋。每当大人们出海捕鱼归来,当天晚上就会在海岸边举行篝火晚会。三个村几千人,分成一小堆一小堆围坐在一起。点燃的篝火在海岸线上排成一条火龙,那壮观的景象足可以让未见识过的人叹为观止。
“哎~~要是我能在年轻十岁,说不定也能和这帮崽子们一争高下。”叶志成长吁短叹道。
“你个老头子,都一大把年纪了还想出去捕鱼啊。别没把鱼捕上来,却反被它给拖走了。”罗淑英忍不住开口取笑丈夫。
叶志成立刻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