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为王 >

第449部分

我为王-第449部分

小说: 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现在摆在他面前的,则是如何将剩下的三千东胡铁骑完全捏合起来,这是索普在整合东胡部落之后。第一次对外用兵,不再以部族为作战单元,而是抽调多个部族,组成一支军队。统一指挥,统一作战,这也是索普的一次试水。所以,他更不能容忍失败。

一旦自己失败,岂不是在说索普的这种组建属于国家的统一部队是错误的?那个时候,替罪羊可就是自己了。

一想到这种可能,宇文恪就觉得浑身发冷。

他首先得要将这五千骑兵拧成一股绳,那同仇敌忾就是最好的选择。选择在这片变成焦土的地方誓师,是他刻意而为,用同袍的鲜血来激起他们的斗起,东胡各族之间,虽然内斗从来不断,但当遇到外敌的时候,还是能一致对外的。

变成焦土的腾格里,沾染了同袍鲜血的土地,还有那一个个密密麻麻隆起的坟包,宇文恪用这些,成功激起了东胡人的怒火,看着嗷嗷直叫着要报仇的士兵,宇文恪在心里得意的微笑了起来。

但十天之后,宇文恪的笑容,全都化为了苦涩与惊惧,哨探带回来了西岸的确切消息,征东军的确来河套还没有多久,但在辽河西岸,距辽河十里远的地方,竟然耸立起了一座城池,先锋城,而是距先锋城数十里外,另一座城池也已经初具雏形。

这让宇文恪最初的设想完全没有了用武之地,攻城,这是他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

征东军有了城池,便代表着他们有了立根之本,听着哨骑描绘的那先锋城的模样,只怕自己全军出动,损伤殆尽,也不可能拿下,更何况,他们已经聚集了多达两万的部队。

宇文恪突然意识到,整个东胡王朝先前都低估了高远的征东府要拿下河套平原的决心,对岸突然建起了这样一坐城池,显然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事情,这说明,在东胡之战刚刚结束的时候,征东军便已经开始着手这件事情,可笑现在东胡内部还依然认为控制辽西河间的征东府,根本没有胆子主动进攻东胡,而是会收缩防守。

但现在很显然,高远将手伸进了河套,而将手伸进河套的最直接的目的,自然就是进攻东胡。高远不是张守约,张守约老了,最后不思进取,只想守成,高远却年纪,更锐意进取,而且,高远对辽西和河间的掌控力度,也远远超出了东胡的估计,原本以为高远还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两郡之地,在他完成整合之前,不会贸然开战。

可现在,事实重重地扇了东胡一巴掌,那些该死的燕人,提供的情报也是错误的,说什么辽西河间人心浮动,全是假的。

这不是自己的问题,宇文恪知道,仅凭手里的五千骑兵,根本就没有取得胜利的可能。他立即向和林写出了奏章,要求增派援军。

当然,除了向和林求援,他也必须向索普表现出自己的胆色,五千东胡铁骑,推进到了距离辽河亦只有十里远的地方,扎下营盘,与先锋城隔河对峙。

辽河沿岸,于是出现了一幕在燕与东胡无数年交锋史上罕见的一幕,双方哨骑不是一见面就厮杀在一起,因为隔着一条辽河,既然打不着,双方就只能隔江叫骂辱骂对方十八代祖宗外加无数的下流手势,以至到了最后,双方都不约而同派出的都是大嗓门的哨探,以方便自己的叫骂声能清楚地传到对方的耳朵里。许原甚至还兴致勃勃地组建了一个专门的小组,用来研究如何骂人,要针对东胡人的**,要能骂得东胡人七窍生烟,怒不可遏,还要能每天花样翻样,不能重样。相比起来,东胡人骂人的本领可就差多了,翻来覆去也就那几句话,哪里能骂得过准备充分的对手。

这样的失败显然让东胡人极为奋怒,高傲的部族将领们还不能适应上头有一个不是他们族长的将军来指挥他们,每天都在宇文恪的大帐之中叫嚣要杀过辽河去,让宇文恪头痛不已,杀过河去?当真是笑话,只怕对岸的征东军正盼着自己过河呢?

可是强压不是办法,这会让他好不容易才团结起来的各族分崩离析,而不理会,亦会让士兵们士气低落,他更担心会有将领不顾他的将令,私自出兵,到时候吃了大亏,板子却会打在他的身上。

苦心冥想一日,还真让宇文恪想出了解决办法,他让后方送来了百余名燕军战俘,并且让他们穿上崭新的燕军战服,将他们押到江边,使出各种手段凌辱这些战俘,迫使这些战俘作出各种令人恶心的动作。

此招一出,便轮到征东军这便忍受不住了。一个个的征东军将领义愤填膺地跑到许原哪里,要求出战。

许原当然不会允许,征东军现在的策略是先要巩固自己的西岸的优势,而且野战,许原不认为自己有优势。征东府现在要求的是占住辽河西岸,并将这里变成征东府的粮仓,所以,着急的不应该是自己,而是对岸的东胡军。

与东胡人不同的是,征东军军纪森严,许原一声令下,虽然不少将领心中腹绯,却也无人敢以违抗,许原甚至将部队一支支拉到辽河边上,命令他们要清楚地看到对岸燕军战俘所受的屈辱。

愤怒在凝聚,仇恨在加深,十数天之后,宇文恪终于停止了这个把戏,因为他发现,对岸的将领非常冷静,而他们的军纪,也不是现在的东胡部队所能比拟的,再这样下去,倒是自己替对方积聚士气了。

仇恨有时会让人失去理智,但有时候却也能让人迸发力量。宇文恪不想成为促进后一者的推手。

宇文恪收了手,他已经成功地安抚了部下将领,也让部下的各族将领认可了他的能力,而在对岸,许原却是成功地将收编过来的燕军战俘彻底纳入到了征东军的体系当中,这一万多名燕军战俘认识到,如果想要复仇的话,那现在也就只有征东军可以依靠了。

双方各有所得,便又回到了最初的对峙状态之中。

宇文恪等待着援军,许原加固着城墙,同时不停地开垦着荒田。

而此时,在已经愈来愈有大城景象的积石城中,高远收到了来自河套平原的报告之后,也是大笑不已,许原,还真是一个有想法的家伙。

河套平原战事将起,而在中原,这一段时间,却也是极不平静。一连串的大事不停地敲击着众人的心脏,让所有人都目不暇接。

第五百八十二章:渔阳之变(上)

三月里,除了草长茑飞,春暖花开之外,一件震惊整个大陆的战事,使得所有人的目光再一次转向了平静了三年的函谷关,当世公认两个最强大的国家,赵与秦再一次爆发了战争。

秦将王逍率军攻入赵国河东郡,却为赵国大败于河东郡内,秦军败退,赵军趁势反击,一直打到函谷关下,磨刀霍霍,意图再攻函谷关。

秦赵交战经年,互有胜败,秦国打胜的次数更多一些,但这一次,却实在太过于瞩目,因为赵军的统帅的身份过于敏感,他叫荆如风,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秦人,数十年前,秦武烈王上位时,在赢腾的支持下,清洗了一批反对者,荆如风就是其中之一。家破人亡的荆如风孑然一人逃到了赵国,销声匿迹数十年,却在世人已经淡忘他的时候,突然出现在众人的面前,而且一出现就惊天动地。

河东郡一战,秦人伤亡过万,函谷关在赵军的威逼之下,岌岌可危。

秦人的这场失败影响极为深远,正在韩国整军准备进逼魏国的李信,不得不放弃了进攻魏国的打算,除了留下一支精锐在韩魏边境进行威慑之外,自己则率主力回归秦国,驰援函谷关,风声鹤唳的魏国,则是大大地喘了一口气,一直崩紧的神经松驰了下来。

而南方的楚怀王似乎看到了契机,十万楚军在楚国大将薛无锋的率领之下,向秦将蒙恬镇守的汉中郡发起了攻击,蒙恬猝不及防,麾下兵力远逊于薛无锋,一时之间,竟然被打得节节败退。

曾经当世第一大国,巨无霸秦国,竟然在这个三月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当中。数个战场之上,同时遭受败绩,不得不收缩防守。

从高远率部突袭,拿下山南郡开始,便像推倒多米诺骨牌一般,一直笼罩在秦人身上的那种不可战胜的神话,突然之间消失无踪,无论是赵,魏,还是一直明哲保身的楚国。都想从秦人身上咬下一块肉来。

而在这其中,最为热心,最为激动的便是魏国,李信率主力撤走,在韩国境内,只留下了一万余人的镇守部队,既要对付韩国此起彼伏的反秦战争,又要应付魏国迫在眉睫的反攻倒算,竟是手忙脚乱。

魏王瞧准了这个时机。韩国已被灭,秦人此时却无力镇守,如果此时出兵,夺下韩国。那么魏国的版图将陡增一半有余,实力必然大增,魏国也将不再是一个人人眼馋的大肉包子,而是有机会成为当世大国之一。不必再仰人鼻息了。

一支五万人的魏国常备军在魏军大将周一夫的率领之下,攻入了韩国,向驻守的秦军发起了攻击。

赵王赵无极意气风发。一扫前一段时间的颓势,荆如风在河东的巨大胜利,不仅将子兰获得山南郡的阶段性胜利掩盖无踪,更是引发了连锁反应,原本一直很难达成的多国联盟应对秦国的攻击,在不经意间已经形成,赵牧从魏国抽出手来,不断加强在函谷关的兵力优势,摆出了一副再次强攻函谷关的架式,使得李信所部不得不日夜兼程,赶往函谷关布防,援助吃了败伏的王逍。

年过六旬的荆如风一战封候。

赵无极要抬出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来抗衡赵牧在国内的独揽军权这势,而荆如风不负他之所望,河东一战,奠定了他的赵**方的至关重要的地位,河东郡守,赵国重臣赵晋对他是推崇备至。

而赵杞也因为推荐荆如风出山有功,也获得了封赏,数年之前,被燕军击败,丧师失地的罪行,也被人有意识地遗忘,重回朝堂的他,再次身居高位。

稳定了外部环境的赵王赵无极,将目光对准了国内,准确地说,是瞄向了子兰。第一封要求子兰送子入邯郸的命令还没有得到回复,第二封措词更为严利的命令已经随着信使出了邯郸。

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也是一个变化剧烈的时代。没有那个地方是世外桃源,燕国虽然没有卷入这场波及数国的战争当中,但国内的局势仍是紧张之极。

周玉赴燕齐边境,与田单对峙,而在燕国渔阳郡,一场政变也已经悄然展开。

渔阳郡郡守姜大维,是燕国最强的郡治之一,因为与赵国濒临,渔阳郡的军事实力,在燕国也是排得上号的,隔三岔五地与赵国发生的武装冲突,也使得渔阳郡兵的实力远超一般郡治,郡守姜大维更是雄心勃勃。

数年之前,姜大给准备求娶燕国首辅叶天南之女叶菁儿,沦为天下笑柄,也正是因为这一桩事情,使得曾经的渔阳郡谋士蒋家权离开了渔阳郡,远赴辽西,成为了高远的首席谋主,就此名扬天下,而另一个受到这件事影响最大的却不是这件事的主角姜大维,而是他的儿子姜新亮。

曾经的纫绔子弟姜新亮,在经历了这一事件,又被临去的蒋家权指点了一翻,竟是幡然醒悟,从内到外,恍如换了一个人一般,借着燕赵之战,他成功地获取了一部分军队的指挥权之后,并没有就此收手,而是在老爹的眼皮子底下,大肆活动,收买,策反渔阳郡的实权人物,三年的时间,不知不觉已经掌握了渔阳郡的实权,而可笑的是,一郡之守姜大维,居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