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兵临天下 >

第778部分

三国之兵临天下-第778部分

小说: 三国之兵临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排完西线防御,刘璟随即率领五万大军离开了宛城,南下襄阳,向合肥方向推进
    随着西线南阳的破局,而东线的江东方面也逐渐破局解冻,江东破局的力量来自于曹军,张辽奉曹操之令,率万大军从溧水向吴郡方向挺进,并在阳羡一战击败东吴大将朱恒率领的一万军。
    朱恒率数千残军向毗陵郡方向败退,正好遇到了南下的孙权大军,朱恒遂投降了孙权。
    五月中旬,孙权率领的万军和万曹军在吴郡会盟,六万孙曹联军包围了吴县,此时吴县城内还有不到两万军队,由大司马孙瑜统帅。
    吴县已年没有战争,随着孙曹联军兵临城下,城内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家家户户开始囤菜抢米,地窖成了藏身之所,物价暴涨,斗米涨至千钱,黄金、赤金已看不见踪影,城内上下人心惶惶,一向活跃的陆、顾、张大世家也随即沉默了。
    这时,一辆马车疾驶来,在顾府大门前停下,张温从马车里下来,顾府门房连忙奔进屋禀报,片刻,顾雍的顾济快步迎了出来,深深行一礼,“让世叔久等了。”
    张温摆摆手,“这个时候就不必多礼了,贤侄,你父亲在家吗?”
    “在家,请世叔随我来。”
    张温也不多言,跟着顾济匆匆向府内走去,内堂上,顾雍正和兄弟顾徽谈论着局势,相对于城内的混乱,顾氏兄弟却十分冷静,事实上,他并不担心会有什么不测,无论孙权、曹操还刘璟,若想占据吴郡,就离不开吴郡世家支持。
    吴郡又江东的忠心,吴郡世家在某种程上代表了江东世家,当然,这几年因为迁都的缘故,随着丹阳郡的谢氏、步氏等家族在江东官场崛起,吴郡世家已渐渐被边缘化,也正这个缘故,陆、顾、张大吴郡世家才义无反顾地支持孙策之孙绍。
    不过最后的结果却让他们失望,他们所支持的孙绍竟然只傀儡,真正军政大权被孙瑜独揽,这让顾雍等人为不满,纷纷退出吴郡政权,坐观局势变化。
    “二弟不用担心,孙权若想恢复从前的江东,就必须要礼待吴郡世家,否则江东郡也不会再同心同德。”
    “可,还有曹军!”
    “有曹军在就更不用担心了,难道孙权要放纵曹军屠城吗?还要借曹军之手来对付我们,若真如此,顾家就真的要投降刘璟了。”
    顾雍虽然在安抚兄弟,但他心里也明白,以孙权的本性,一定会对吴郡世家进行秋后算帐,就算家族不会被灭,但他们若想重返官场,估计也不可能了。
    就在这时,顾雍顾济匆匆走到堂下行礼,“父亲,张世叔来了。”
    张温来了,顾雍不敢怠慢,连忙起身迎了出去,这时张温上前行一礼,急道:“元叹兄,宫中可能要出事了。”
    顾雍却很冷静,淡淡道:“惠恕不必紧张,请坐下再细谈。”
    这时,顾徽也上前和张温见了礼,兄弟二人请张温上坐,又令侍女上茶,张温也冷静下来,坐下喝了口茶道:“我刚刚得到消息,长公在吴王宫摆下了酒宴,请孙瑜前去饮宴,恐怕宫中要出大事。”
    长公就指孙绍,孙绍虽孙策长,却丝毫没有其父的杀伐果断,而且还一介书生,优柔寡断,被孙瑜架空,沦为一个傀儡,令支持他的人都深为失望。
    顾雍也对孙绍失望之,才借病辞官回家,此时孙曹联军围城,孙绍还要生内讧,这显然只为了泄私愤,顾雍冷笑一声:“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在这个时候还要生内讧,我已无话可。”
    张温叹了口气,“可他毕竟伯符将军独,他若有长两短,我们怎么向伯符将军之灵交代?”顾雍还摇了摇头,“这已定数,就算孙瑜杀不了他,他也难逃孙权之手,惠恕兄还不要考虑孙家之事,多多考虑一下自己家族!”
    张温心沉了下来,“元叹的意思,孙权要对吴郡世家下手?”
    “下手倒不至于,但一定会千方计削弱我们,不瞒惠恕兄,我已决定将书院迁去豫章,先离开这个非之地。”
    张温默默点了点头,陆家已经暗中投靠刘璟,顾家也准备西迁,这样看起来,张家也要有所打算了。
    想到这,张温起身施礼道:“既然如此,我也不管孙家死活了,我先回府,召集族人考虑一下张家的前途!”
    张温告辞而去,顾氏兄弟一直将他送出大门,顾徽望着张温马车远去,这才低声问道:“兄长觉得张家会有什么选择?”
    顾雍微微一笑,“识时务者为俊杰也!”

第930章 逃离吴县

    孙瑜带剑走进了吴王宫,下午他接到孙绍的口信,要与他商量应对城外危机,特置酒宴,请他来赴宴,孙瑜何等狡诈,孙绍最**爱的小妾早已被他收买,又在吴王宫的侍卫中安排了内应,孙绍的一举一动,他都了如指掌。
    现在孙绍请自己去喝酒,他便立刻得知了孙绍的企图,心中顿时勃然大怒,眼看形势危急,孙绍便想杀自己向孙权请罪。
    孙瑜不露声色,在吴王宫外部署了千余士兵,他则内穿细甲,外穿长袍,腰佩利刃,‘欣然’入宫赴宴,就在孙瑜刚刚走进内宫,宫殿两边的帷幔后忽然爆发一片喊杀声,数十名埋伏在后面的侍卫手执利斧冲了出来。
    孙瑜早有防备,他转身疾奔,就在宫门尚未关闭的瞬间从宫内冲出,向广场上奔去,大喊道:“儿郎们何在?”
    埋伏在宫外的千余士兵闻声四起,从四面杀入宫内,数十名刀斧手逃跑不及,被士兵们乱箭射死,宫内的侍女吓得东躲**,孙瑜率军冲进了后宫,却找不到孙绍的人,这时士兵将服侍孙绍的老仆带上来,孙瑜一把抓住他的头发,喝问道:“孙绍何在?”
    老仆看了一眼远处的明光塔,却趁孙瑜不备,一头在墙上撞死,孙瑜回头望向明光塔,他心中已明白,立刻喝令道:“人犯就在塔内,上塔抓人。”
    数士兵冲出后门,向山坡上奔去,片刻,将明光塔团团包围,就在这时,塔上冒起滚滚浓烟,大火迅速燃烧起来,士兵们吓得纷纷后退,望着这座起火的佛塔。
    这场大火足足烧了一个时辰才终于熄灭,孙瑜率领士兵在坍塌的塔内找到一具烧焦的尸体,有士兵从尸体上找到一块玉佩,玉佩已烧裂,但依稀可辨,孙瑜望着这块玉佩,他认出这叔父孙坚留给孙策的玉佩,孙策又留给了儿孙绍,代相传,看来,这具烧焦的尸体就孙绍了。
    孙瑜假惺惺地叹息一声,“痴儿,我本想伤你,你却要寻死,这就不怪我了。”
    他又回头对士兵们道:“将他厚葬了。”
    在吴县城东的一座小院里,一名年轻男院中负手踱步,目光凝视着天空,显得恬淡而平静,他正已死在明光塔中的孙绍。
    孙绍当然不会这么轻易死掉,这陆逊安排的脱身之计,被烧死之人不过一名替身侍卫,孙绍趁宫中大乱,身边人无暇监视他之时逃出了吴王宫,被陆逊安置在这座小院宅内。
    孙绍今年已二十岁,他生母袁氏,当年袁术之女,而他胞妹则嫁给了陆逊,也正这个缘故,陆家才死命保他,直到今天,陆逊才用计将他救了出来。
    此时孙绍的心中十分轻松,他没有因为吴县即将沦落而感到伤感,也没有为孙氏家族的内讧而深感痛心,。
    事实上,孙绍丝毫没有争霸之心,父亲去世时他才五岁,跟随祖母吴老夫人身边长大,深受祖母和继母的影响,笃信佛法,崇尚内心宁静,不愿与人争斗,加上他只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着实也没有争霸的资本。
    孙绍被扶上位完全孙瑜的私心,利用吴郡人对孙策的热爱,将孙绍立为傀儡,现在他已从孙瑜手中逃脱,再不傀儡,使孙绍心中有一种不出的轻松。
    这时,外面传来细碎的脚步声,门开了,一名面目清秀的少妇拎着篮走进院,却孙绍的妹妹孙姣,“哥哥!”孙姣放下篮跑了上来,兄妹二人喜而泣,紧紧拥抱在一起。
    “小妹,伯言呢?”孙绍又急忙问道。
    “陆郎寻找出城办法去了,很快会来,哥哥饿了!”
    孙姣从篮里取出肉饼和水,“我带点干粮过来,哥哥快吃!”
    孙绍点点头,慢慢啃着肉饼,又问道:“外面的情况怎么样?”
    “宫内已经安静了,如果你问县里的情况,反正大家都知道城池要保不住了,陆郎,无论如何要把哥哥送出去,不能落在二叔手上。”
    到这,孙姣又问道:“哥哥以后有什么打算?”
    孙绍苦笑一声,“我本来就厌烦权力争斗,只想平平静静生活,反正他们都以为我死了,我就改名换姓生活!”
    孙姣犹豫一下道:“我也这个意思,但陆郎好像,哥哥的假死瞒不过孙权,哥哥必须要离开江东。”
    孙绍一惊,“难道孙权不会相信吗?”
    这时院外传来陆逊的声音,“其实孙瑜也不相信!”
    只见陆逊快步走进了院,孙绍连忙起身行一礼,陆逊连忙对妻道:“快去给兄长收拾东西,孙瑜开始城了,我们这就离开,上我再细细告诉你。”
    孙姣连忙替兄长收拾了包裹,两人跟着陆逊匆匆离开了小院,在不远处的河边上了一条乌篷船,陆逊和孙姣的两个儿已经在船舱内等候,众人上了船,两名船夫摇船而走。
    陆逊这才缓缓道:“孙瑜虽然被瞒过一时,但他很快就会反应过来,毕竟没有任何人看见塔中人就你,何况玉佩还假的,找玉工辨认一下就知道了。”
    孙绍轻轻抚摸手中玉佩,这父亲留给自己的遗物,他怎么舍得把它毁掉,只能找块假的替代,孙绍叹了口气道:“我知道很难瞒过,但也没有别的办法,伯言,我们现在就离开县城吗?”
    陆逊点点头,将两个年幼的儿搂在怀中道:“不光你要离开,我也要带妻儿离开,孙权同样不会放过我,我已安排好线,今晚最后的逃离机会。”
    “城外大军围城,我们怎么逃离?”孙绍不解地问道。
    陆逊微微一笑,“你到时就知道了。”
    沉默片刻,孙绍又忍不住问道:“如果逃出城,我又该去哪里?”
    “去会稽外海岛,吴郡的汉军已先一步撤走了,那边有汉军修建的军城。”
    孙绍震惊异常,汉军什么时候在外海岛修建了军城?他居然从未听过。
    “你不要问了,我也前两天才知晓,这当年吴侯和汉王殿下达成的妥协,吴侯把所有的外海岛全部让给了当时的荆州,只有少数高官知道,吴侯从来就没有公布过。”
    六万孙曹联军将吴县团团包围,包括出城的几条河流也派人严密监视,不准有船只逃离,天渐渐黑了,时间到了亥时,联军大帐内灯火通明,孙权正和张辽等人商议次日的破城之策。
    按照孙权的意思,最好吴县不战而降,若大举攻城,江东损失大,孙权不想再承受这样的损失,但吴县守军似乎没有一点投降的意思,至今没有任何将领派人偷偷来联系,这让孙权心中十分郁闷,他其实也知道个中原因,吴郡一直支持孙绍继承江东,而不支持他孙权。
    好在吴郡的大世家已经在下午先后派人射信出城,表示愿意支持吴郡重归建议,让孙权心中稍稍舒服一点,不过这些世家都墙头草,实在不能指望他们会真的效忠。
    “吴侯觉得几大世家之言信得过吗?”张辽在一旁问道。
    孙权点了点头,“他们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