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兵临天下 >

第688部分

三国之兵临天下-第688部分

小说: 三国之兵临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城镇废墟外,刘璟和十几名高级将领正在视察士兵们对小镇废墟的清理,但他们关心的并非废墟,而是这块土地的用途,尽管将领们都一致支持建为军城,但法正还是力主军民两用。
    “殿下应该知道,萧关不仅是军事要塞,同时也是丝绸之上最重要的边塞,从关中过来的商队,至少有成会从萧关出塞,从前那城镇商业十分繁盛,也是得益于往来的商队,商队从东而来,经过了坎坷崎岖的弹筝峡,人马皆已疲惫不堪,这时他们需要休息和补给,那城镇就是最好的休息之处,如果变成军事重镇,而不考虑民用,这对商队出塞不利,请殿下思。”
    法正话音刚落,旁边张任便坚决反对道:“军事要地,岂容闲杂商人随意进入?军城中以仓储为主,储存了大量的粮食、草料和军事物资,商人往来不息,容易被奸细混入城内,一旦奸细在城中点火,后果不堪设想,卑职坚决反对军民两用。”
    张任的话激起了众多将领的共识,众人纷纷赞同,刘璟笑了笑道:“法军师的建议也有道理,张将军的反对也不错,但我相信应该有办法解决。”
    刘璟一指前面的两岔口笑道:“岔处有一条小道也可以直通木峡关,那条小道我走过,还算平坦,就是比较狭窄,可以命士兵拓宽,在将地面夯实,新建桥梁,就变成一条很不错的商道,然后在岔口处重建一座小镇,将旅舍、商铺、酒馆等休息补给店安置在新镇上,商人休息补给后,便直接走商道去木峡关,就不用再去军城了,这样既能保证军城的安全,也能保证商道的畅通,大家以为如何?”
    法正点点头,“这是最好的方案,微臣完全赞同。”
    “你们的意见呢?”刘璟又回头问十几名将领道。
    张任躬身道:“卑职没有意见,但希望在高岗处建一处哨所,防止商人误走军城。”
    刘璟笑了起来,对张任道:“高岗上建哨塔是必须,但未必是为了防止商人误走军城,张将军过虑了。”
    众人也跟着笑了起来,就在这时,远处奔来一队汉军骑兵,片刻奔至眼前,为骑兵抱拳道:“启禀殿下,长安物资队已到!”
    刘璟搭手帘望去,只见远处出现了一条长长的黑线,足有十几里长,他心中大喜,对众将笑道:“我们的物资补给到了,看看去!”
    他纵马迎了上去,众人也纷纷催马,跟着刘璟向物资运送队疾奔而去。
    汉军的军资补给水陆皆通,先由货船沿泾水将大量物资运送到泾阳县,以泾阳县为中转,再用畜力车和木牛将物资运送到一五十里外的萧关。
    这支运输队规模庞大,由一万五千辆畜力车和六千辆木牛组成,两万余人参与运输,另外还有两千骑兵参与护卫,将大量的粮食物资运往萧关前线。
    这支后勤运输队由汉军司马李严全权负责,李严原是武都郡守,现任汉军司马,统领汉军后勤物资,属于汉军中仅次于军师的职高官,他正走在队伍前面,有士兵禀报,汉王殿下到了,李严连忙催马上前,迎到了刘璟,他在马上躬身道:“微臣李严参见汉王殿下!”
    刘璟点点头笑道:“李司马一辛苦了!”
    李严连忙取出一只卷轴,递给了刘璟,“这是物资清单,请殿下过目。”
    刘璟接过卷轴,打开看了一眼,主要是粮食和军械,但在清单的最后,他居然看到了一千台蜂弩,刘璟顿时大喜,他还以为蜂弩尚需时日,没想到居然送来了一千台,他连忙问道:“蜂弩在哪里?”
    “在木牛队伍中,请殿下随我来。”
    李严带着刘璟来到队伍中段,这里是六千台木牛的集中地,密密麻麻停满了一地,足有数里长,刘璟一眼便看见部分木牛与众不同,一般木牛颜色为褚红色,而这部分木牛颜色为黑色,其实便是没有牛头部分的防御箭,更重要是两边装有绞盘,这是蜂弩的标志。
    这时,一名十岁左右的男上前躬身行礼,“参见殿下!”
    刘璟认出他是马钧的得意门生罗晟,南郡枝城人,原是匠弓弩支院院主,当年的水战蜂弩就是由他发明,这次陆战蜂弩也是由他和师父马钧一起研制,他为汉军的兵器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官任副校尉,去年,刘璟封匠十人为亭侯,罗晟也是其中之一,被封为枝左亭侯。
    刘璟笑道:“听说你带来了一千台蜂弩,都试验过吗?”
    “回禀殿下,所有的蜂弩都一一检验过,完全合格。”
    罗晟弯腰打开一台蜂弩的底柜,里面放满了精铁打造的箭匣,“殿下请看,每台蜂弩配十只箭匣,一匣有十支铁弩矢,一千台蜂弩就有十万支弩矢,可以重复使用。”
    “很好!”刘璟心中十分欣慰,对众将领道:“有蜂弩到来,我很期待与匈奴一战。”
    众将领大多没有见过蜂弩的威力,心中都充满疑惑,赵云笑问道:“殿下,什么时候给我们演示一下?”
    刘璟欣然道:“等会儿我让罗校尉给大家演试!”
    他一挥手,“把东西都运回关去!”
    运输队重新启动,浩浩荡荡向设置在萧关下的临时仓库驶去
    刘璟率领众人回到萧关,赵云以及众将领纷纷去看蜂弩演试,刘璟则和法正快步走回萧关城楼,刚才有士兵禀报,贾军师有急事找他。
    走进城楼,只见贾诩正站在沙盘前沉思,刘璟走上前笑道:“军师有什么事找我?”
    贾诩抬头见刘璟和法正进来,连忙道:“刚才有斥候来报,乌桓各部落军队正在上郡汇集,军队数量暂无法明确,至少有数万人。”
    刘璟点了点头,这是在他的预料之中,秦宓出使失败,就意味着战争要来临了,这时,旁边法正道:“殿下,我感觉乌桓似乎也并不愿意与我们作战,他们也有难言之隐,否则秦参军就不会被他们礼送出境。”
    刘璟冷笑一声道:“乌桓无非是被匈奴胁迫,不得不与我们一战,但不管他们是什么态,这一战都不可避免,一旦我们被击败,乌桓也会毫不留情屠杀我们,所以不能因他们有什么难处而有恻隐之心。”
    “微臣并不是说对他们应有恻隐之心,而是认为乌桓不甘被匈奴驱使而不会全力以赴,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战机。”
    刘璟点点头,“确实可以利用乌桓的这种心态,不过须临战观察,现在还言之过早。”
    刘璟对法正的建议并不热心,他不是不知道乌桓的求和心态,但乌桓求和目的是维持现状,这却是刘璟不愿接受的结果,如果与乌桓讲和能促使双方携手对付匈奴,或者避免汉军双线作战,以致腹背受敌,那么刘璟也愿意与乌桓和谈,这也是他派秦宓出使乌桓的主要原因。
    可乌桓一旦决定对汉军出兵,那么刘璟所期待的好处都消失了,这种情况下,刘璟自然断绝了和乌桓和谈的念头,他要利用这一战打垮乌桓,然后彻底改造乌桓。
    刘璟又问贾诩,“乌桓军队在哪里集结?”
    贾诩用木杆一指一座县城,“这里是雕阴县,乌桓军队就在雕阴县北面不远处集结,而不是在他们的老巢高奴县。”
    ‘雕阴县?’刘璟心中一惊,雕阴县的位置非同小可,他走到沙盘前细看,只见雕阴县在洛水西岸,沿着洛水河谷可以直接杀入关中,这让刘璟心中不由担忧起来,乌桓人在雕阴县集结,他们的目的会不会是为了直接进攻关中?
    贾诩仿佛明白刘璟的担忧,笑道:“殿下不必多虑,我可以请一人来解除殿下的担忧。”
    贾诩随即吩咐侍卫道:“去请德班过来一趟。”

第821章 奇兵出击

    片刻,侍卫领着一名六十岁左右的老者进来,他上前跪下行礼,“小民班德,拜见汉王殿下!”
    贾诩在一旁介绍道:“这位班德老人原来也是乌桓部落的一名酋长,几年前他的部落全部转为农耕,在雕阴县一带生活,因不堪匈奴人的沉重赋税,他便率领族人迁入关中,被安置在安定县一带,他对洛水的情况非常熟悉。”
    刘璟点点头,上前扶起他笑道:“对于转为农耕的牧民我一向是非常欢迎,不用多礼,请起!”
    班德显得很激动,他又自告奋勇道:“我和乌桓大酋长鲁昔很熟悉,小民愿意替殿下去劝说酋长归降汉国。”
    “这件事倒不用着急,不过我想知道,你们在转为农耕后,还是维持从前游牧部落的生活方式吗?”
    这是刘璟最感兴趣的问题,到目前为止,他接触不少游牧民族转为农耕民族,但无一例外都是被官府强行安置,对于这种自愿转为农耕的游牧民族,刘璟还是第一次遇到,对他们目前的生活充满了好奇。
    班德苦笑一声说:“农耕和游牧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光是定居和移居那么简单,才一年的时间,变化很大,关键是家家户户对自身的利益愈加看重,尤其是年轻人,都不愿再拿出财物奉养部落长老,年轻人还大多改了汉姓,习说汉语,我这个酋长其实也已名存实亡,现在我只是一个族长,只能管束到我的兄弟侄。”
    刘璟点了点头,这和他的想法基本吻合,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和化都必然会改变,汉化不可避免,适应游牧生活的部落制会自然解体消亡,尤其年轻人更愿意接受汉化洗礼,不过他也没有想到,才一年的时间,变化就这么大,但转念又一想,他们已经转为农耕好几年了,应该早就有了变化。
    这时,贾诩又提醒刘璟道:“殿下不想问问洛水的情况吗?”
    一句话提醒了刘璟,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乌桓骑兵会不会沿洛川道杀向关中,他便问道:“鲁昔已经集结兵力,老丈认为他会沿洛水南下,进入关中吗?”
    班德低头想了想道:“鲁昔有没有攻打关中的想法我不知道,不过现在是六月,正是洛水的涨水期,河床已被淹没,尤其宜云谷北面一段约十里程,叫做白马峡,那里水流湍急,两边是峭壁断崖,高山阻隔,根本无可行,除非他们乘羊皮筏南下,否则他们只能等到冬天。”
    “冬天可以步行南下?”刘璟又追问道。
    “冬天洛水结冰,当然可以从冰面上南下,其实在八月入秋以后,河水渐渐枯小,便可以沿着河床南下,不再需要乘羊皮筏。”
    刘璟负手来回踱步,听这位老人的意思,只是因为白马峡一段水流湍急而无法南下,但如果乌桓人使用大型皮筏,就可以载人马进入关中,还是有一定威胁。
    这时,班德又小心翼翼道:“殿下,小民并不认为乌桓人会进兵关中。”
    “为何?”刘璟看了他一眼问道。
    “因为乌桓人没有进兵关中的野心,从来没有过先例,几年来,乌桓人都生活在匈奴的阴影之下,为生存而挣扎,从未想过要进军中原。”
    刘璟当然相信乌桓人没有这种野心,但如果是在匈奴人的威逼之下,就难说了。
    他也不说破,便点点头笑道:“多谢老丈解惑,我会尽力帮助乌桓人摆脱匈奴人的控制,希望老丈暂住几日,或许我还有用老丈之处。”
    班德感激不尽,跪下磕头,慢慢退了下去,刘璟随即对法正道:“立刻传令汉军率一万军沿洛水北上,在宜云谷一带扎营,令他们务必在江面上拉起拦江铁。”
    法正立刻去书写军令,这时,刘璟又问道贾诩,“军师觉得我是主动出击迎战乌桓骑兵,还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