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兵临天下 >

第664部分

三国之兵临天下-第664部分

小说: 三国之兵临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他这次出去视察就看得出,他在官民争利上明显偏向于民,总是认为民贵君轻,民乃社稷之本,殊不知这其实只是统治者的一个说法而已,但曹植偏偏当真,在视察赵郡时,还在近万农民的众目睽睽之下责打守和郡丞,这种政治上的幼稚也让曹操十分头疼。
    更重要是,军方也普遍不支持曹植,而支持曹丕,但底层民众和各大名门士族却支持曹植,正是这种种瞻前顾后的疑虑使曹操始终定不下继承人。
    曹操和颜悦色对长曹丕道:“丕儿有什么重要事情要急着向为父汇报?”
    曹丕克制住对身边弟曹植的方案,取出一卷信轴,双手呈给父亲,“这是今天上午孩儿收到的成都情报,内容非常重要,请父亲过目。”
    曹操心中微微有些诧异,关于成都的情报应该是董昭向自己汇报才对,怎么会是长向自己汇报?他心中奇怪,但还是接过信轴打开,匆匆看了一遍,顿时使他大吃一惊,竟然平章台的议事记录,内容包括汉军准备攻打合肥的计划,以及刘璟准备迁都长安的计划。
    汉军准备攻打合肥在曹操的意料之中,汉军换取庐江郡,驻兵皖县,并在巢湖中建立水军基地,这明显就是针对合肥,迁都长安也是迟早之事,尽管这两条情报很重要,但并不足以让曹操大吃一惊,曹操是为这份情报本身吃惊,这竟然是平章台的议事记录,这绝对是为绝密而且重大的情报,使曹操一下愣住了。

第792章 升官之疑

    半晌曹操才问道:“这是哪里弄来的情报?”
    曹丕躬身禀报道:“父亲还记得前几天孩儿和董侍中关于成都情报站发生变故的汇报吗?”
    曹操点点头,他还记得,是情报站领赵亭被抓,向汉军招供,使成都情报站遭到了破坏,结果是长派去破坏成都货殖的杨添在危机之时救下了大部分手下,使情报站得以重新建立,虽然杨添是长派去之人,令曹操有些不喜,但正是急需用人之时,他便默许了由杨添取代赵亭。
    “我还记得,和此事有什么关系吗?”
    “回禀父亲,杨添在兑换黄金之时,认识了刘璟身边的秘书郎林进,此人曾经做过汉军仓曹掾,他手中有大量赤金和五铢钱,他在黑市上秘密兑换成黄金,被杨添手下认出,杨添随即追查此人的背景,发现他在出任仓曹掾之时,有贪污汉军的后勤钱物的嫌疑,杨添便利用他兑换黄金的证据迫使他就范,这份平章台议事记录便是此人利用职务之便弄到的副本,杨添为此向他支付了两黄金。”
    “好!好!”
    曹操一连说了两声好,他欣慰地问道:“这个林进是什么人,我竟从未听说?”
    曹丕又取出一份资料呈上,“这是他的身世背景,请父亲过目。”
    曹操赞赏地向曹丕点点头,他考虑问题的细致周到让曹操很喜欢,他打开资料,仔细看了一遍,不由惊讶道:“原来他最早是历城的曹军军医?”
    “正是!”
    曹丕心中暗暗得意,弟到现在为止,一句话也插不进来,他也不会给曹植插手的余地,又躬身道:“此人有个亲戚是历城牙将,他就通过这层关系成为历城军医,历城城破后他携家人逃到祁山隐居,结果妻儿被氐胡杀害,当汉军灭掉氐胡骑兵后,他便加入了汉军,后来刘璟发现他有很强的算计才能,便提升他为仓曹掾,主管后勤物资帐本,又渐渐成为刘璟秘书郎,能够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机密书。”
    曹操连连点头,“这个杨添看来确实很能干,竟然这么快就策反了刘璟身边的人,难得啊!”
    这时,曹植在一旁接口道:“既然杨添是在兑换黄金时认识了这个林进,为何以前不策反,直到现在他才把此人拿出来。”
    曹植虽然心机较弱,但他为聪明,一下便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那就是杨添的私心,很显然他早就发现了林进,却不肯把功劳让给赵亭,曹植在暗示成都情报站的内斗,说不定赵亭就是杨添暗中出卖。
    曹操当然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杨添是长派去之人,而赵亭是董昭之人,董昭又是支持曹植,这里面没有内斗才怪,曹操也知道这其实是长在和董昭暗中争夺情报权,但作为统治者,曹操不会计较这种权力斗争,只要不触犯到他的底线,他都可以容忍。
    在对待手下的权斗问题上,无论曹操还是刘璟,或是孙权,他们态都是一致,那就是容许手下的权斗存在,这是帝王平衡术的精髓,但他们人的底线却不一样。
    刘璟允许荆州派和益州派的利益之争,在平章台的相位安排上他也会进行平衡,但在统一天下的大原则上,刘璟却不允许两派有分歧,同时绝不容忍军方内部存在地域派别之争,在对付派别利益的争斗上,刘璟处理得较好,收放自如。
    曹操面对的派别斗争却比较复杂,前期是士庶之争,也是儒家和法家之争,在这一点上曹操并不玩利益平衡,他态十分鲜明,扶持寒门法家,打压士族儒家,杀边让,诛孔融,贬两荀,威胁杨彪,使支持汉室的儒家士族遭到沉重打击。
    时至今日,朝廷中名门士族几乎被清洗殆尽,剩下的大臣大都是他的忠心跟随者,剩下的一些名望世家也被冷落而沉默了,现在曹操面对的派系之争却是支持长和支持的大臣之间的争斗,在这种派系利益争斗上,曹操玩了平衡术,处理得也比较好。
    相对于刘璟和曹操在派系利益之争上平衡得恰到好处,孙权的派系斗争却掌控失败,孙权已经无法控制内部的派系利益争斗,结果出现严重的军事和政治后果,最后导致江东分裂,一蹶不振。
    所以曹操对于丕植两派也尽量平衡,他让曹植代表自己去各地巡视,在一定程上就是为了平衡曹丕政务权过大,而曹丕想从董昭手中夺取一定情报权力,曹操最终也是默许了。
    曹操对曹植摆摆手笑道:“不要计较这些旁枝末节的问题,关键是杨添能策反刘璟身边的秘书郎,拿到平章台议事录这样的机密书,这就很令人鼓舞了,这是我们在情报系上的重大胜利,必须要大大嘉奖杨添。”
    他又对长曹丕道:“杨添立下大功,可加封其为御史中丞,赏金五斤,命他全权负责巴蜀情报。”
    曹丕没想到杨添竟然连升两级,封为御史中丞,这可是监督官实权之职,这其实就是父亲在免去华歆的御史大夫之后,又借杨添立功的机会,重新给了自己一点监督权,他心中大喜,连忙施礼道:“孩儿代杨添谢父亲封赏!”
    曹操笑着点点头,“今天是正月初二,不谈国事,大家都已经等急了,我们出去吧!”
    入夜,曹植忧心忡忡回到自己府中,曹植的府邸位于城南,占地亩,庭院深深,林木茂盛,府中有一名十亩的湖水,沿湖周围修建了各种亭台楼阁,既清雅别致,但用料讲究,又不失奢华大气,府中不仅住着曹植一家,很多依附曹植的人也居住其间。
    曹植刚回到府中,一名侍卫上前来禀报道:“杨先生来了,在书房等候公。”
    能在书房等待曹植的杨先生,只能是杨修,曹植的心腹谋士,他也正要找杨修商议,杨修却自己来了,曹植点了点头,也不回房换衣服,直接去了书房。
    书房内,杨修正不慌不忙地茗香茶,年初杨修作为副职协助陈群筹办民团,半年后,青州民团和徐州民团先后成立,杨修也随即被调回邺都,被封为侍御史,陪同曹植巡视魏国各地。
    他也只回来两天,今天是正月初二,按风俗应该不出门,但杨修下午得到董昭的消息,魏公已加封杨添为御史中丞,杨修知道杨添此人,原是曹仁军中的从事书佐,也是弘农人,和自己的家族有一点点远亲,他曾几次跑来向父亲求官,但父亲却不齿他的人,拒绝了他。
    后来听说此人投靠了华歆,成为曹丕的心腹,他居然被破格提拔为御史中丞,掌握监督之权,杨修父立刻意识到,这里面必有缘故,尽管今天是正月初二,杨彪还是让儿来打探消息。
    院里传来了脚步声,这是曹植回来了,杨修站起身,对走进屋的曹植躬身施礼道:“这么晚还来打扰公,真是过意不去。”
    “德祖不必客气,你若不来,我今晚也会派人将你请来。”
    曹植叹了口气,摆手道:“请坐吧!”
    杨修心中惊讶,他坐下来问道:“公,发生了什么事?”
    “今天发生了一件奇怪之事,我兄长安插在成都的心腹居然搞到平章台的议事录副本。”
    曹植便将今天发生的事情详细对杨修说了一遍,最后摇头道:“那杨添由此一跃升为御史中丞,没有资历,没有才,却能出任如此高官,真不是父亲是怎么想的?”
    杨修沉思片刻道:“这里面确实有奇怪之处,且不说他得到这种机密书有点匪夷所思,就是魏公破格升他,我估计是想给长公一个面,还给他一点监督权。”
    “你说得不错,华歆被调离御史大夫之职后,兄长在御史台就没有人了,父亲一向喜欢玩平衡,董昭出任御史大夫,那么兄长的人也要在御史台中谋一职,这个杨添恰逢其时,就撞了大运。”
    说到这,曹植看了一眼杨修,问道:“听说这个杨添和你们弘农杨氏有一点关系,可是真的?”
    杨修冷笑一声道:“好像是同族,听父亲说,不知隔了几代人的破落户,他跑来向父亲求官,但父亲嫌他人低劣,便不睬他,此人不无术,喜欢钻营,而且好贪赂,成不了什么大事,公不必把他放在心上。”
    “可是他却立下了大功!”
    曹植忽然惊觉,连忙道:“刚才德祖说,他得到这件机密书有点匪夷所思,这是什么意思?”
    杨修笑着摇摇头,“这只是我的猜测,我怀疑他已经投降了刘璟,以刘璟的精明厉害,他身边人怎么可能被收买,平章台议事记录这种高机密书怎么可能轻易泄露,所以我以为此事必有蹊跷。”
    曹植眉头一皱,“我在上也想,这个杨添是不是已经投降了刘璟,被反利用来对付我们,如果是这样,兄长就吃不了,兜着走了,我倒希望是真的,既然德祖也这样说,那么可能性就很大了。”
    杨修呵呵笑了起来,“既然公怀疑,那我就派心腹去成都调查一番,一旦我们掌握了证据,便可以趁机反制长公,这对长公是沉重打击。”
    曹植缓缓点头,“一切就拜托德祖了!”

第793章 杨崔之谋

    杨修从曹植府中出来,便匆匆赶回了家,他没有回自己院,而是直接去了父亲的书房,尽管夜已深,但杨彪的书房此时还亮着灯,书房里坐着几人,一边闲聊,一边耐心地等待杨修的消息。
    年近七十的杨彪正负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他身为尉,号称朝廷第一元老,这些年他一直低调生活,不愿和曹操发生冲突,自从曹操建立魏国,利用用魏国来彻底架空汉朝后,杨彪就几乎完全赋闲在家中。
    和朝廷其他官员一样,自伏完案后,杨彪对汉帝刘协已完全丧失了信心,尽管他依旧是汉朝的忠心拥戴者,但他已不指望刘协能有所作为,他倒是把光复大汉的希望寄托在刘璟身上,他相信自己有生之年,一定能看到大汉复兴的一天。
    虽然杨彪在政治上已经低调,不问朝政,但在维护儒,维护世家利益上,依旧表现得很活跃,他坚决反对曹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