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兵临天下 >

第193部分

三国之兵临天下-第193部分

小说: 三国之兵临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和兄弟蒯越也常常说,此长大后必成大器,在几年前,董允的才名就传遍了巴蜀,如此大才,看来刘璟也是想把他留在江夏。
    蒯良暗暗思忖,‘自己倒可以助刘璟一臂之力。’
    想到这,蒯良笑眯眯道:“我没猜错的话,贤侄是想去江东谋职,对吧!“
    董允心思被蒯良点破,有些尴尬的点点头,“我最初确是这样打算。”
    “贤侄,不是我说你,江东孙权虽然号称礼贤下士,但这个‘士’也是要有前提,必须是名望之士,江东世家优先。
    像贤侄这样刚过弱冠的年轻人,既无名望支撑,也无名士推荐,而且又是荆襄巴蜀人,试问吴侯何以用你?运气好,可做一书佐,熬到四十岁,或许有出头之日,运气背一点,盘缠用完就得打道回府,贤侄,不要相信传言,其实在哪里都是要凭人脉关系。”
    董允默默点头,其实他这两天也考虑过了,与其茫然去江东谋职,不如接受刘璟的热情,至少刘璟放下身段、不辞劳苦陪同自己,对自己有知遇之恩。
    想到这,董允叹口气道:“去江东是我最初的想法,但现在我又有点想留江夏,回报璟公的知遇之恩,就有点担心父亲不同意,他坚决反对我在荆州谋职。”
    蒯良微微一笑,“这很简单,你就安心留在江夏书院读书,我推荐你进江夏书院,你父亲看在我的面上,他也就不会为难你了。”
    董允在上想到的就是这个办法,既然蒯良主动提出,他也不推辞,立刻起身深施一礼,“晚辈以后就麻烦世叔了!”

第224章 议婚

    不久,襄阳便传来消息,刘表批准了刘先和江夏的谈判协议,正式任命刘璟为江夏守。
    刘璟随即下令遣返四千荆州战俘,与此同时,限兵令也正式生效,江夏总兵力不得超过一万两千人,而此时,江夏的总兵力正好为一万两千人。
    随着刘璟被任命为江夏守,江夏郡也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时间又过了一个月,建安九年的旦日即将到来,武昌城和柴桑城开始张灯结彩,这却不是为了迎接新年,而是为了另一个喜庆日,江夏新守刘璟的大喜之日也即将临近。
    汉朝和后世的朝代一样,在婚姻流程上都依照六礼而行,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但由于六礼过于程式化和繁琐,普通民众大多不拘泥于六礼,操办婚事更加实际,而上层社会的婚礼仪式虽然十分隆重,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纳采就是求婚,一般而言是男方向女方求婚,但也不尽然,比如梁鸿因行高尚,很多权势之人都想把女儿嫁给他,便纷纷向他求婚,也有父亲为女求婚,最著名的便是吕公觉得刘邦有贵相,提出把女儿吕雉嫁给他。
    秦汉时期社会宽容,也有很多女自择配偶的情况,如平阳公主喜欢卫青,刘璟和陶湛两情相悦等等。
    当然,一般都要经得父母同意才能婚配,若父母不同意,往往就会出现类似卓君和司马相如私奔的轶闻,不过这对卓家却是丑闻。
    而问名,主要是配八字,而占卜师收人钱财,自然不会坏人好事,几乎都是大吉大利之因缘,所以问名也只是一个形式。
    问名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同姓成婚,同姓不得相娶,这一点在秦汉很被看重,尤其在汉初,因为很多人家因为各种原因改了姓,所以必须要事先确认。
    纳吉纳征其实是同一个流程,纳吉是把占卜大吉告诉对方,而纳征就是订婚,男方需要向女方送聘礼,这是为重要的一步。
    依照社会地位不同,聘礼也各有不同,比如吕后为儿惠帝娶鲁元公主为皇后,聘礼便是黄金两万斤,这就成了后来汉朝的皇后聘礼标准。
    而普通人家则没有什么多要求,看各自家境,家贫者大多两万钱便可完成娶妻成婚的所有流程。
    秦汉人对聘礼十分重视,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在秦汉人眼中,聘礼所代表的不仅是财物,它有更深的精神内涵,一方面聘礼是男方家财力的体现,从而为男方家赢得面和尊重。
    另一方面,它也意味着男方对女方的尊重,对女方家养育女儿的艰辛给予报答和补偿,女方家也只有在接受了丰厚的聘礼后,才会感受到自己的尊严。
    也正是这种广泛的社会心理,渐渐形成了汉朝浮夸的行聘之风。
    刘璟和陶湛的婚事也经历了六礼,比如最初刘璟向陶烈求娶陶湛,虽然陶烈没有立即答应,但也没有反对。
    而在柴桑大战结束后,双方正式正式确定了婚事,实际上就走到纳吉纳征的一步。
    而刘璟也给陶家送了特殊聘礼,那就是在和江东的谈判中加进了陶家条款,最后孙权承诺,陶家不会因为支持刘璟而被惩罚,一如既往,这对陶家而言,无疑是最重的聘礼。
    这天是腊月二十,一大早,一辆马车从武昌出发,前往江夏书院,昨天晚上刚下了一场大雪,整个武昌城内外都是白茫茫的一片,马车在雪地上奔跑,速虽然不快,但十分平稳。
    陶烈坐在马车里,注视着被白雪覆盖的茫茫原野,他虽已年过七旬,但身体依然十分健朗,完全可以长途跋涉,虽然这场大雪在江夏也是少见,但他此时并没有关注车窗外的雪景,而是在想着心事。
    他这几天住在武昌,孙女陶湛的婚事将由他全权操办,对他和陶家而言,孙女的婚姻已不仅仅是一门婚事那么简单,更关系到陶家的前途命运,通过这门联姻,彻底将陶家和刘璟绑在一起。
    在一年半前,他还不同意这门婚姻,认为这门婚姻会使陶家遭遇荆州和江东的双重危机,但一场江夏之战却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刘璟的崛起使陶家面临的双重威胁消弭于无形。
    陶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希望促成这门婚姻,为此,他不辞劳苦,奔波于柴桑和武昌之间,今天他是去江夏书院会见蒯良,商量一些婚事的具体细节。
    刘璟父母双亡,虽然有刘表这个伯父,但刘表却以事务繁忙为借口,不肯前来江夏,而是委托从侄刘磐为男方代表,负责筹办婚事,另外又烦请蒯良为男方长辈,代替他主持婚礼。
    蒯良之女嫁给了刘琦,说起来他和刘表也是亲家翁,算是亲戚,在一定程上他确实可以替代刘表做刘璟的长辈。
    一个时辰后,马车缓缓在江夏书院侧门停下,此时的江夏书院和一个多月前又有不同,考试录取已经结束,包括马良、庞山民、刘敏等人在内的一余名优秀荆襄及北方才俊将前来江夏书院修。
    另外还有董允、周不疑、蒯祺等由荆州高官推荐的十几名年轻才俊也将入住江夏书院。
    大部分人都将在新年后陆续前来书院,但已有十余名北方士族拖家带口先一步来到江夏,入住了书院。
    侧门处颇为热闹,七八名附近的农户挑着鸡蛋、鲜鱼、冬果、腌菜、鸡鸭等农产摆在侧门外叫卖,二十几名已入住书院的女眷则拎着篮在买菜,讨价还价,倒也有几分生机。
    陶烈走进了书院,书院的后半部分是生活区,由侧门进出,或许是下雪的缘故,书院里显得冷冷清清,不过冷清很快便消失了,一大群孩从雪地里奔跑出来,舞着木刀木剑向假山冲去,稚嫩的声音呐喊着,个个奋勇争先,顿时使书院内变得生机盎然。
    陶烈一直来到蒯良的院,这是他第二次前来,轻车熟,走进院门便看见蒯良正在院里堆雪人,全神贯注,就像一个艺术大师在完成自己的作,陶烈笑了起来,“蒯公很有闲情雅趣嘛!”
    蒯良见是陶烈到来,便丢下手中的小铲笑道:“这是我和两个小童一起堆玩,不料两个小家伙跑去玩打仗了,剩下的事情都丢给了我,没办法,只觉继续享受童趣。”
    陶烈呵呵一笑,“我刚才看见了,十几个小孩,一起冲上山坡。”
    陶烈和蒯良认识多年,当年蒯良便是负责荆州的钱粮税赋,常和陶家打交道,两人颇为熟悉,蒯良拍去手上和身上雪粒,请陶烈进了书房。
    书房里点着火盆,温暖如春,两人在火盆前坐下,一名老仆给他们上了热茶,蒯良笑道:“还有几天就是婚期,陶公要更加辛苦了。”
    刘璟的婚期定在腊月二十七日,汉朝对于婚期格外讲究,忌日不得嫁娶,如伏日、反支日、血忌日等等,且必须选择吉日。
    汉朝民间普遍认为,如果嫁娶不择吉日、不避岁月,则会给家庭,乃至整个家族招来灾祸,所以一般是由男方用占卜来决定婚期,后通知女方,然后女方开始准备嫁妆。
    陶烈对定下的婚期并不反对,陶家是正月初在柴桑祭祀,婚礼结束后立刻赶去,时间上完全来得及,但他有点担心刘璟,很显然,这样一来,刘璟就无法回襄阳参加族祭了,不仅刘璟不能参加族祭,刘磐、刘虎也不能参加,这是否妥当?
    “蒯公,我是怕影响刘氏族祭!”陶烈叹了口气,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蒯良摇摇头笑道:“不用担心,刘氏族祭在正月初四举行,婚礼结束后,刘磐和刘虎立刻从陆赶回襄阳,只要抓紧时间,完全来得及,只是一些襄阳的宾客恐怕来不了,这确实是有点遗憾。”
    对于襄阳的宾客陶烈不关心,他只关心刘璟兄弟几人,他听蒯良并没有提到刘璟,不由一愣,连忙问道:“难道璟公不用回襄阳参加族祭吗?”
    蒯良取出一封信,递给陶烈,“这是州牧写来的信,昨天刚送到,专门是说璟公的婚事,信中也提到了,说家族都一致同意,今年璟公可以不用参加族祭,不算违反族规。”
    陶烈半晌没有说话,他老于世故,当然知道这里面另有深意,恐怕不是因为婚事那么简单,沉吟良久,陶烈问道:“蒯公,你觉得他们伯侄二人有修复关系的可能吗?”
    蒯良苦笑一声,“坦率地说,很难!我不是说完全不可能,但这种因权力之争而反目,没有五到十年时间,一般都不会恢复关系,而州牧的身体还能活几年?所以我一点都不乐观。”
    陶烈叹了口气,“说起来,还是平民普通人家更有人情味一点。”
    蒯良呵呵一笑,“这话也不尽然,两兄弟为争一头牛,一辈反目成仇的情况也有吧!”
    陶烈也笑了起来,“蒯公说得对,家家都有苦衷,外人不知道而已。”
    两人便将话题转到正事上,陶烈取出厚厚一清册,递给蒯良笑道:“这是陶家的嫁妆,请蒯公过目!”
    蒯良接过厚厚的清册,忍不住笑道:“我记得五年前陶家嫁女,嫁妆便轰动了江东,光束帛就有一万匹,此番嫁女,我可想而知了,那嫁妆必定会轰动天下。”
    陶烈有些得意地笑道:“这次嫁女和以往不同,嫁妆当然要更厚一点,这次九娘出嫁,除了衣裙用具外,主要是以钱粮为主,用以资助璟公养军,另外,还有一份特殊的嫁妆,我估计已经到了夏口。”
    “是什么特殊嫁妆?”蒯良好奇地问道。
    陶烈笑了起来,“很快蒯公就会知道了。”

第225章 特殊嫁妆

    夏口,由于临近新年,筑城暂停,民夫们分得几斗米,纷纷返回家中准备过年。
    经过两个月的筑城,新城的轮廓已经出现,城池周长二十余里,城墙已修葺一丈高,被茫茫大雪覆盖,俨如一条白色脊背的巨蛇,伸向远远的灰蒙蒙的暮色烟霭中,坎坷不平的地面,被雪填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